传承400本戏的秦腔艺人,3天直播收获1400万观众
图|戏迷赠予安万的1957年秦腔戏本《串龙珠》对于安万来说,传承秦腔不仅因为热爱,还因为秦腔给过他一张“普通的脸”。患有先天性血管瘤的他,从小面部有缺陷,没人愿意跟他坐同桌、做朋友,他总是孤单一人,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楼怪人,因为样貌自卑地躲在角落里。一直到他9岁那年意外扮上秦腔的小丑戏,厚...
李大博:二人转《大西厢》与元杂剧《西厢记》(二)
作为长期在东北戏曲舞台上演的经典剧目二人转《大西厢》,其题材内容、故事模式和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元杂剧《西厢记》,同时二人转《大西厢》也参考了清代鼓词《西厢记》和清代子弟书《西厢记》。《大西厢》西厢听琴剧照关于二人转《大西厢》和元杂剧《西厢记》的渊源关系,笔者在拙文《从〈西厢记〉到二人转〈大西厢...
资料介绍:二人转打板戏曲的经典戏词
1、慢三眼:一名“正板”又名“慢板”,是一板三眼的曲调,中眼起,板上落2、快三眼:一板三眼,中眼起板上落3、原板:一板一眼的曲调,变三眼为一眼,眼上起,板上落4、慢回龙:一板三眼5、回龙:一板一眼6、二六板:一板一眼,唱词第一句板上起,其余让板而唱7、四六板:又名“快二六”一...
看哈尔滨二人转,读懂工业城市戏剧文化的下沉
事实上,原本的东北二人转并非如此,最初的二人转无论唱腔、戏词、服装还是道具,与中国其他地方戏曲并无太大不同,虽然也有些荤口,但也只是点到为止,简单图个乐呵。就拿二人转的经典剧目《大西厢》来说,这放在过去演员们是要一口气唱一千多句的,其中的专业性不输任何一种地方戏。从表演形式来看,虽然如今的二人转...
大河报:听听那些流行全国的戏词儿(图)
马紫晨说,当时是古装戏的黄金时期,也是戏曲电影的黄金时期。坚持拍摄——《我爱我爹》未曾说话热泪滴呀《我爱我爹》:赵铁贤未曾说话热泪滴呀《五世请缨》: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程婴救孤》:公孙兄!在天之灵你睁眼看,我活着更比死了难
传统二人转遭遇尴尬 - 人民文摘
学艺未成的张涛辗转来到黑龙江佳木斯一家小剧院打杂(www.e993.com)2024年11月2日。自此他白天边干活边偷偷学戏,但仅读过两年小学的他虽能记下戏词,却听不懂《大西厢》等文学色彩较浓的唱段,只能唱些小戏。后来,张涛去了中山旅社,和日后的爱人关小飞有了第一次合作,效果却并不好。“她那时已经唱得很好,我还处于学员阶段。”他又辗转在各地...
二人转《铿锵玫瑰》获辽宁道德模范颂一等奖
根据调兵山道德模范汪淑霞尊老敬老故事改编的二人转《铿锵玫瑰》,由市民间艺术团演员李园园、祁玉东担纲参演。据同去参赛的市民间艺术团副团长王书仙讲,两位演员拿到戏词,精心彩排数月,表演现场反响非常好。担任评任的省曲协主席、铁岭籍著名编剧崔凯观后,现场高度评价了来自家乡的这部二人转作品,认为“《铿锵玫瑰》编...
北京最老秧歌戏烟火难续
渊源400年、最高峰时期有60多人的柏峪秧歌戏班,早年间,逢年过节能连唱一个月的大戏,“听师傅讲,他们去过宫里,给乾隆庆过60大寿呢!那件事儿,他们至死都津津乐道的!”可是如今,曾经名声大噪的戏班只剩下6人,最年轻的也63岁了,“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到山下去了,会唱戏的老人眼看着一个一个地走了。”戏班...
《大决战》“不同流合污”的大头兵:他那二人转,有毒
大头兵:长官,我打小学“二人转”的,跟着戏词念的。长官:认识字好呀,你给我仔细查,这家肯定是共党嫌疑,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大头兵:长官,我看这家店,他也不是什么大字号,这兵荒马乱,拖家带口的,要不你高抬贵手。长官:你是什么对来着?大头兵:反共宣传队。就是上头派下来,帮您查抄共党。
普通话版的评剧您听过吗?就在长城脚下的一个小村
加入戏剧团,不识字记不住戏词,让韩淑申着实着急了。幸好,韩淑申的爱人闫志仁能帮上忙。闫志仁今年67岁,是剧团骨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现在,他主拉二胡,敲板鼓,当起了伴奏。为了韩淑申学戏,年轻的时候,他没少着急。韩淑申说:“我不识字脑子笨,老是记不住,只能一句一句背。晚上吃了饭,老闫说一句我学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