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走近“觉醒年代” 川大教授领衔编选《〈新青年〉精选》正式...
《新青年》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刊物和现代文化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开始改称《新青年》至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发行9卷54号,包括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数量太多,内容丰繁,如欲全览,需耗长时。干教授...
《〈新青年〉精选》:从阅读走近“觉醒年代”
从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开始改称《新青年》至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发行9卷54号,包括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数量多,内容丰繁,如欲全览,需耗长时。干教授说,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他和胡畔一起从中精选出近百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与文学作品,作者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蔡...
陈独秀致胡适信札首次展出 披露《新青年》停刊事宜
记者注意到,陈独秀在信中提到新青年停刊一事:“我和群益两次冲突,这种商人既发横又怕风波,实在难以共事,新青年停刊或独立该归京办或在港由我设法接办(我打算招股办书局)……”此外,在人大今天举行的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上,陶铸、邓子恢、林默涵、谢冰莹和黄静汶写给老战友谭珊英的一批书信正式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
觉醒年代:围绕《新青年》走向鲁迅三次否定胡适意见站队陈独秀
胡适此言或许既有意指很久之前刘半农和钱玄同主编的唱双簧戏的《复王敬轩书》那一期《新青年》过于低格调,与严肃的学术刊物定位(胡适自己对《新青年》的定位)不符,更有意指陈独秀入狱前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专刊那一期的《新青年》。因刘半农对胡适当初的轻视耿耿于怀,听对方这么说就觉得是在说自己,忍不住回了句...
又一家杂志宣布停刊,太可惜了……
它最早被定义并出现在我国的现代文学体系中,应该是1918年第5卷的《新青年》。当年刘半农先生翻译的印度文学作品《我行雪中》,在作品结尾的说明中,指出文章应该算一种结构精密的散文诗。从此,散文诗这一名词和它所涵盖的作品,逐渐出现在国人的视线内。
《新青年》杂志三次转变与共产党新闻事业起源标志(上)
陈独秀9月从广州回沪履职并继续主编《新青年》月刊,仅出一期即停刊(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又停刊。(三)从社会主义刊物向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三大”于1923年6月12日在广州开幕(同月20日闭幕)。会议决定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展国共...
【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中的珍贵记忆】历史上的《新青年》
《新青年》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它的发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我们现在的所在地也成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直到1926年的7月,《新青年》停刊。从它的创刊到停刊,见证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进程,对党的创建...
初心之路|《新青年》杂志只发行了11年,为什么被一再提起
《新青年》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达130多篇。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看来,《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篇篇文章,就像闪电一样照亮了那个时代。1926年7月,《新青年》停刊,前后共出63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一起学党史|《新青年》,唤醒新青年
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步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恢复出版并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1926年7月彻底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新文化运动代表:《新青年》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