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明|当“名刊”遇见“名报”:《新青年》在《申报》上的广告运作
《申报》作为近代舆论界最具影响力的“名报”之一,不仅对《新青年》的成名起到不小的助推作用,还见证了这份名刊从初创到成名的变迁过程;而作为近代思想启蒙的“名刊”之一,《新青年》亦凭借着启蒙的影响力,不仅在《申报》中留下了思想的花火,甚至停刊多年之后,《申报》依旧有对《新青年》的追溯,并刊登过《征求...
陈独秀信札︱《新青年》编辑同人思想演变的历史见证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新的国民性即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指出这六条标准的基本精神就是“科学”与“民主”,并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由此,陈独秀团结一批知识青年,以...
从阅读走近“觉醒年代” 川大教授领衔编选《〈新青年〉精选》正式...
《新青年》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刊物和现代文化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开始改称《新青年》至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发行9卷54号,包括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数量太多,内容丰繁,如欲全览,需耗长时。干教授...
《〈新青年〉精选》:从阅读走近“觉醒年代”
《新青年》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刊物和现代文化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开始改称《新青年》至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发行9卷54号,包括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数量多,内容丰繁,如欲全览,需耗长时。干教授说,...
初心之路|《新青年》杂志只发行了11年,为什么被一再提起
这本杂志魅力何在?首先这是一本为青年而办的杂志。《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他想为中国的青年们办一本杂志。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陈独秀将希望寄托在中国的新一代青年身上。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社发行。陈独秀此时寓居...
觉醒年代:围绕《新青年》走向鲁迅三次否定胡适意见站队陈独秀
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市民抵制巴黎和约入狱后,《新青年》停刊四个月(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其入狱之初,好友兼老乡胡适曾有意接手《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但大家认为这两本杂志都是陈独秀创办的,无人可以替代他,他不在不如停办。后来还是鲁迅认为《每周评论》继续办对营救陈独秀有好处,同意由胡适接手《每周评论》,《每周评...
响应与批评:五四运动前蓝公武与《新青年》同人的互动
他主编的《国民公报》亦十分活跃,曾“在北京城里放光”,令时人印象颇深,有“国人之引导,舆论界之明星”之称。《新潮》杂志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将“月刊的《新青年》、周刊的《每周评论》、日刊的《国民公报》”并举,广而告之曰:“读者既读其一,不可不读其二。”这不仅说明该报在“五四”前期思想界中的重要...
《新青年》杂志三次转变与共产党新闻事业起源标志(上)
以刊载明确表示“现在是应该抛弃(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了”的《本志宣言》为标志的《新青年》月刊第7卷第1期,应是共产党报刊起源的标志。鉴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是以新闻报刊为主体的社会新闻业,所以共产党报刊的起源也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起源。中共上海发起组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办《共产党》...
南北《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举办新年对话直播活动
它从创刊到停刊,见证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历史过程,在党的创建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地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作为《新青年》杂志编辑同人与进步青年的活动地,都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场所,承载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
陈望道、《新青年》上海编辑部与中共建党
通过这样一个人际网络的构建,以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包括其他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刊物)为中心,初步形成了一个倾心马克思主义的上海知识分子同人群体,从而为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成员基础。根据陈望道的回忆,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当时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有陈独秀、沈玄庐、邵力子、李汉俊、沈雁冰、陈望道等不足10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