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信札︱《新青年》编辑同人思想演变的历史见证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新的国民性即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指出这六条标准的基本精神就是“科学”与“民主”,并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由此,陈独秀团结一批知识青年,以...
《〈新青年〉精选》:从阅读走近“觉醒年代”
《新青年》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刊物和现代文化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开始改称《新青年》至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发行9卷54号,包括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数量多,内容丰繁,如欲全览,需耗长时。干教授说,...
陈独秀致胡适信札首次展出 披露《新青年》停刊事宜
记者注意到,陈独秀在信中提到新青年停刊一事:“我和群益两次冲突,这种商人既发横又怕风波,实在难以共事,新青年停刊或独立该归京办或在港由我设法接办(我打算招股办书局)……”此外,在人大今天举行的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上,陶铸、邓子恢、林默涵、谢冰莹和黄静汶写给老战友谭珊英的一批书信正式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
觉醒年代:围绕《新青年》走向鲁迅三次否定胡适意见站队陈独秀
会上胡适指出《新青年》最大的弊病就是同人轮流编辑制度,这种制度造成了每一位编辑各行其是,有损《新青年》的整体性,平添了随意性。胡适此言或许既有意指很久之前刘半农和钱玄同主编的唱双簧戏的《复王敬轩书》那一期《新青年》过于低格调,与严肃的学术刊物定位(胡适自己对《新青年》的定位)不符,更有意指陈独秀...
《新青年》杂志三次转变与共产党新闻事业起源标志(上)
就这样,《新青年》编辑部仍在上海,仍由陈独秀委托的陈望道负责编辑,仍然沿着社会主义刊物的方向发展。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9月从广州回沪履职并继续主编《新青年》月刊,仅出一期即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又停刊。(三)从社会主义刊物向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
又一家杂志宣布停刊,太可惜了……
之所以前面感慨,它竟然撑到了今天才停刊,并非我与《散文诗世界》有多大仇恨,一次拒稿也不会让我心心念念这么多年(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只是我当年青年意气,刚学会押韵与排比,就起了掀翻文坛的心。一篇估计除了没有错字再无优点的散文诗《河边》刚用挂号信投出,回到厨房就吹牛吹得连叠餐巾纸的服务员都以为本饭店要冉冉升起一颗文坛...
讲座|张宝明:《新青年》与“精神股份制”打造的金字招牌
现在因为《新青年》六号定价及登告白的事,一日之间我和群益两次冲突。这种商人既想发横财,又怕风波,实在难与共事,《新青年》或停刊,或独立改归京办,或在沪由我设法接办(我打算招股自办一书局),兄等意见如何,请速速赐知。”在这个“独立”问题上反复追问甚至有点穷追不舍,这多少显得与陈独秀的性格不...
初心之路|《新青年》杂志只发行了11年,为什么被一再提起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达130多篇。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看来,《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篇篇文章,就像闪电一样照亮了那个时代。1926年7月,《新青年》停刊,前后共出63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
“红楼星火”专栏 第二章 新文化-新道德
不料,《青年杂志》这个名字,竟然与当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办的杂志重名了。这种“撞脸”的事,让陈独秀大为不快,他因此不惜将杂志停刊,从1916年9月1日第2卷开始,陈独秀动员群益书社和亚东书店合为亚东书局,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那篇发表在1916年9月第2卷第1号《新青年》上的创刊词《敬告青年》,更...
南北《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举办新年对话直播活动
1923年6月,它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直到1926年7月停刊。它从创刊到停刊,见证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历史过程,在党的创建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地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作为《新青年》杂志编辑同人与进步青年的活动地,都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