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药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
具体到产品选择,市面上已有多种规格可供选择:35%戊唑·福美双悬浮剂(8.5%戊唑醇+26.5%福美双),建议每亩使用91-114毫升45%戊唑·福美双悬浮剂(15%戊唑醇+30%福美双),推荐每亩用量75-90毫升除此之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批新型高效药剂,为农户提供了更多选择:单剂类产品:氰烯菌酯(品牌名:"劲护...
Fhb7基因提高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同时将为育种提供重要支撑
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团队经过20余年的不懈攻坚,终于找到了小麦“癌症”克星——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7。我国是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最大的国家,年均受害面积逾6000万亩。因此,寻找抗“癌”的“病方”,迫在眉睫。Fhb7基因具有广谱抗性,既能提高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又能增强小麦对其他相关病害的防御能力,同时将...
高产小麦新品种
(2)该品种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全生育期为217天,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晚熟了1天,属于弱春性小麦。(3)根据品质分析结果显示,该品种的籽粒容重为796g/L、蛋白质含量为14.35%、湿面筋含量为31.8%、沉降值为28.7ml、吸水率为57.6%、稳定时间为2.6分钟、最大拉伸阻力为194E.U.、延伸性为164mm、拉...
我国科学家在攻克小麦赤霉病上取得新进展
北京时间4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这一成果。资料图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全球小麦生产中面临的重大病害,该病由镰刀菌属真菌侵染而产生,可导致小麦减产10%—20%,重病田可致绝收。其产生的呕吐毒素严重污染食品和饲料,可引起人畜中毒。受制于理论认知和技术水平,半个多世纪以来,...
找到了治愈小麦“癌症”的良方 我科学家攻克小麦赤霉病的关键基因
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干瘪,淀粉与蛋白质含量降低,出粉率低,湿面筋含量少,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就失去了食用价值。麦田一旦被感染,通常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重病麦田可致绝收。产量和品质下降的同时,以其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和饲料更会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团队负责人、论文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安徽小麦秋种技术指导意见出台
意见要求,各地要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匹配”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生态条件,因地制宜优化小麦品种区域布局,重点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广适、综合抗性强的小麦品种(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淮北地区选用抗寒性好、抗倒伏、优质半冬或半冬偏冬性的强筋或中强筋品种,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沿淮地区选用抗寒性好、抗赤霉病、抗穗发芽能力...
我科学家攻克小麦赤霉病的关键基因
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干瘪,淀粉与蛋白质含量降低,出粉率低,湿面筋含量少,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就失去了食用价值。麦田一旦被感染,通常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重病麦田可致绝收。产量和品质下降的同时,以其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和饲料更会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团队负责人、论文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省将有大范围降水 中南部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气象风险高
19日最高气温较前期下降6℃到10℃。19日夜里到20日,全省大部偏北风4级左右,阵风6级到7级。 4月底前的三次降水过程与黄河以南的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重叠,我省中南部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气象风险高,南部小麦条锈病气象风险也有加重趋势,我省气象部门建议统筹做好“两病”协同防控工作。同时需防范局地短时强...
扬州大学发现新的小麦赤霉病防控策略
近日,扬州大学农学院李韬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通过合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提升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关键基因——TaSMT,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携手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俞磊教授团队共同开发了一种制备成本低、硒生物强化效果好的生物强化制剂——甲基硒葡萄糖。这些发现为硒生物强化和赤霉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每季最多使用2次,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黄瓜白粉病全不见!
在小麦收获前14天不能喷洒,每季最多使用2次。氟唑菌酰羟胺主要通过干扰呼吸链复合体Ⅱ,来阻碍能量的合成,从而抑制病菌的生长,在推荐剂量下氟唑菌酰羟胺不会发生药害,用着放心。氟唑菌酰羟胺除了能防治小麦赤霉病,对于油菜菌核病、黄瓜、西瓜、玉米、大豆、花生、干豌豆、果树白粉病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