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变迁:广州30平房钉子户昔日索要1500万,今朝生活状况大揭秘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掀起了一股城市改造热潮。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海珠区的海珠涌大桥成为了政府重点改造的目标。这栋位于大桥中央的30平米瓦房就是当时引发纷争的"钉子户"所在。这栋小瓦房的主人是一位普通的广州老百姓——梁蓉。政府为了改善城市形象,准备为沿海地区的老旧房屋提供高额的拆迁补偿,每平方米高...
“爆改”出圈,汉台这个老旧瓦房摇身一变,成为文创潮流新地标→
西郊记忆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孵化园区内部红砖瓦房,绿植围绕。说话的人叫李侃,也是园区的负责人。2023年,在厦门从事多年建筑设计的他把目光聚焦在了这片废弃的宿舍平房。“它们是那个时代印记的见证者,充满了历史感、沧桑感,我们就想在这上面挖掘一下、做好文章。”2014年前西郊机场的员工宿舍。“愈老的才愈有韵味...
75岁老太太,让7个女儿凑钱建平房,20年后女儿们:当年妈真明智
牛奶奶居住的房屋,还是牛爷爷在世时,建的土坯结构的瓦房。随着时间的推移,瓦房成了危房,不能继续住下去了。20年前,75岁的牛奶奶,把七个女儿叫到一起,说道:“我准备把3间瓦房扒掉,建成3间平房。”女儿们一听,觉得不可思议,牛奶奶已经70多岁,还折腾什么啊,你自己有钱建平房?牛奶奶说:“你们每人给我拿...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全省副中心城市】格尔木:从...
从最初的地窨子、马架子,到泥草房、砖瓦房、平房、筒子楼,再到现在具有独立卫生间、厨房、淋浴、供暖、供气、供水设备的成套住宅,几十年来,格尔木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无数家庭“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说起“宜居”,格尔木市大格勒乡“移居”变“宜居”是特色。1979年底至1980年初,原海...
农村瓦房上的“杂草”,身含剧毒农民不珍惜,却有人靠它发了大财
在瓦房还比较盛行的时候,瓦松非常常见,有利于人们制作农药,便于促进农耕效率,增加农耕收成。不过,进入现代之后,瓦房的弊端越来越多,比如年久漏雨漏风等,因此,瓦房就逐渐退出主流房屋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稳固的楼房、平房。现在,野生的瓦松也比较少见了。
当一个钉子户的“城堡”,成为网红景点
他以自家的瓦房和平房为“地基”,仅凭木材拼接,便凭空垒出一座九层高楼,歪歪扭扭地戳向天空(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有人说,它是钉子户的家,将其命名为“九层塔”或“兴义的布达拉宫”。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九层也不是这座楼的终点。一个多月前,他以极大的激情搭建了第十层:一个只有一平方米、大风一吹就摇晃的小平台。
洪洞大槐树:北方人的老家在山西? | 循迹晓讲
他们看到广阔的土地,第一件事就是划定地盘,有的跑马圈地,有的用犁耕种一圈。接着就是盖房建立村庄,比如依照自己的姓氏叫张家村李家庄的,或者依照盖的房子起名,什么瓦房平房,而放眼北方农村,以“屯”或者“营”命名的地方特别多,这都是当年集体移民时期,以军事手段迁徙的单位,以后作为地名被固定了下来。
住小平房的日子
住小平房的日子转自:沈阳晚报于连元1973年,儿子3岁时,我们一家三口搬进了五经街二段九里三号大院。此处原是纺织厂宿舍,后改造成居民区。这个居民大院南北有两堂正房,中间有五堂厢房,都是青砖瓦房。我们家住进面积仅有10平方米的正房。一进房门是宽1米、长2米的过道,左侧是能挤着睡4个人的顺山小火炕...
老北京四合院其实“平房”并不多,主要都是“瓦房”
老北京四合院其实“平房”并不多,主要都是“瓦房”。任何一个院子,只要不是太破的大杂院,那至少正房肯定都是瓦房,之后的话看着办,住人的就是瓦房,厨房杂物间什么的就是平房了,这样能省钱。以民国北洋时期来说吧,鲁迅先生翻新了十间瓦房,花费大洋1200块。注意这是翻新,而如果是彻底挖地基盖新房的话,普通的梁架...
住小平房的日子
住小平房的日子媒体滚动10.1305:50关注转自:沈阳晚报于连元1973年,儿子3岁时,我们一家三口搬进了五经街二段九里三号大院。此处原是纺织厂宿舍,后改造成居民区。这个居民大院南北有两堂正房,中间有五堂厢房,都是青砖瓦房。我们家住进面积仅有10平方米的正房。一进房门是宽1米、长2米的过道,左侧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