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20万座铁路桥梁,托举16万公里铁路跨江越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曾评价“Q420qE新型钢材将中国桥梁用钢提升到一个新的等级”。中国的桥梁技术先于高铁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高铁的开路先锋。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表示,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建造绝大多数满足跨越需求的桥梁,桥梁工程发展的问题,已经从“能不能跨越障碍”转变为“如何更好地跨越障碍”。一是着眼...
科技部原副部长黄卫回应每经:我国在提高桥梁等基础设施设计和使用...
谈及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黄卫提到,第一个是耐久性,表现在提高基础设施的设计和使用年限,这方面中国还有比较大的空间。比如将桥梁设计使用年限延长,提高材料和结构的耐久性,就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第二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消耗大量建筑材料,要充分用好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比如中国是...
八桂之约·院士专家冬令营 聚焦预应力技术发展
10月15日,八桂之约·院士专家冬令营暨欧维姆全球预应力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院士专家聚焦我国预应力技术发展进行深入交流。“预应力结构具有节材、低碳、空间跨越能力强、性能可设计和可调控等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重要土木工程结构,是助力城镇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结构形式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
专访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大型桥梁建造如同烹饪一道复杂的...
孟凡超:我作为公路桥梁领域的一名建设者,回望40多年桥梁设计工作,有幸与时代同频,搭乘国家改革开放的快车,先后主持了厦门海沧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钱塘江嘉绍大桥、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厦门翔安大桥、郑州安罗黄河大桥、厦门第三东通道跨海大桥等工程...
30+院士领衔,第十二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在沪召开
开幕式后,4位国内外院士和3位基础设施领域的专家分别围绕道路、桥梁、隧道三大方向进行了分享。国铁集团副总经理王同军介绍了铁路桥梁智能运维技术创新与发展,上海申通地铁董事长毕湘利分享了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韧性安全的思考,西藏铁路公司总经理赵勇分享了深部岩体高能地质环境隧道灾变机制与工程对策。
数智赋能 架设“转型”之路——“桥梁智能建造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交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喜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桥梁在智能化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表示:“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智能桥梁”目前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进入了聚力发展的新阶段(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智能桥梁”的发...
工程力学泰斗孙钧院士逝世 曾言“桥梁是我的‘初恋’”
他作为技术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岩土与地下工程、桥梁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为我国众多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同时,从教70多年,孙钧悉心培养指导了80余名博士、近3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学问是一道隐函数,它存在于工程实践中”即便在93岁高龄时,孙钧每年还要平均外出30余次,微驼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
以技术创新实现至美桥梁—第三届桥梁建设技术与艺术创新学术会议...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林同棪国际(中国)公司董事局主席《桥梁的经济和美观》我们对一座桥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实用,经济和美观”。安全和实用的目的可以根据设计规范达到,济和美观没有规范可循。虽然,一座桥是否经济可以与其它相似的桥梁比较,一座桥是否美观一般只能在建成...
张喜刚院士: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各大桥型中国占半壁江山,未来有五大...
桥梁发展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喜刚院士表示,中国已经是桥梁大国,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各大桥型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近年来,桥梁行业安全、长寿命、高效绿色建造需求,叠加向高质量转型,都使中国桥梁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中国桥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策划长大桥梁安全长寿和性能调控基础理论。二要以智能建养的新质生产...
两院院士李国豪:矢志筑桥 为国育才
两院院士李国豪:矢志筑桥为国育才转自:科创中国中国桥梁工程学科领衔人、桥梁工程专家、两院院士李国豪的一生,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同频共振。“少年励志,唯学是求。”1929年,年仅16岁的李国豪考入国立同济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并于1937年远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留德期间,他因学习成绩突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