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研究:成果、困境与思考
在写作《明代国家机构研究》一书时,他已注意到宦官组织的“衙门化”问题,该文继续了对这个认识的深化,强调宦官的“衙门化”,使得“在皇帝之下实际形成了两套班底”,一为以内阁为代表的政府,一为以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正因为“宦官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已相对稳定,成为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明代官僚士...
李媛:明代地方社会的宾兴礼仪
嘉靖时期阁臣顾鼎臣有诗称:“公堂典礼肆雍容,俊义都归榖率中。光隐万花京兆府,香传七宝月娥宫。周行荡荡笙歌合,皇伋巍巍雨露通。迹此人生应不偶,立身期莫负豪雄。”吕希周也在“鹿鸣宴简同年诸兄”中写道:“两浙隆文运,群材萃大方。宾兴乡独重,喜起望相将。燕乐开笙瑟,威仪摄纪纲……”而明末多次科场却未...
韩帅:明代山人群体与北部边防研究
万历年间,阁臣叶向高对玉融山人郭造卿的谋略也十分欣赏,称:“中丞(指辽东巡抚顾养谦)画海漕,活辽人十余万,本之则先生策也”,顾养谦采纳郭山人的计策,解决了辽东的粮饷问题。可见,山人发挥着督抚智囊的作用。赵南星称“山人、游客之能者无不入幕,若蛣蟹之相依”,说明山人群体和北边文武诸臣是相互需要的。
张鑫| 公事私函:明后期中枢决策运行中的新样态——以申时行与万历...
其数量之多、牵涉之广、探讨之细,在万历朝内阁辅臣中堪称首屈一指,远远超过高拱、张居正、王锡爵、叶向高等前后任知名首辅,颇具研究明代后期公事私函现象的样本意义,亦可回应“将体制的规定与人的活动和事件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的学界需求。为了进一步廓清公事私函在明代后期中枢决策过程中的运行实态,本文拟针对明...
均平赋役与统一征银:张居正改革及一条鞭法的推广
内阁作为最重要的辅政机构,阁臣受到时人的崇重,甚至形成了一种“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风气。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阁臣入阁前往往缺少地方基层的任职经历,普遍存在“缺乏实际历练、书生气重、行政实践经验不足、长于文章、短于理政”等问题。此外,阁臣任期不定,全凭皇权喜恶而进退。在明代162...
走不出的中世纪:皇权崇拜与古典中国的“逆现代化”
不顾自己冠冕堂皇的进士阁臣等身份而争相向皇帝献房中术等等极端无耻的手段;任何具有良性意向的创意都会因为可能侵害权势者的利益而被层层搁置和抵制;同样,任何能够传递真实信息的渠道都因为危害到权势者而被视为祸水并被阻绝绞杀,于是层层叠加的相互欺骗蒙蔽,积聚成为一种全社会性的巨大灾难,即如明代中期的李东阳就...
田澍|神宗即位与皇权弱化:晚明政治的开端
尽管神宗的即位没有像“大礼议”那样带来君臣更替的全新格局,但皇帝因年幼而被阁臣、太后和宦官联合架空,则反映着“大礼议”之后明朝政治的又一巨变,并对此后的明代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穆宗临终前的安排是阁臣的集体顾命,而非张居正一人之顾命。时任吏部尚书的杨博对集体顾命的安排寄予厚望,他希望“查照累...
杨艳秋 | 一个崇祯阁臣亲历的晚明——读《纶扉宦梦:黄景昉与晚明...
朱曦林博士的《纶扉宦梦:黄景昉与晚明政局》一书是系统研究崇祯阁臣黄景昉及其著作的首出之作。本文从主要内容、文献运用、写作视角、突出贡献及不足之处,多角度、全方面地对该书进行了详尽评介。作者强调,该书通过对黄景昉仕宦经历的梳理考论,厘清补正了明清之际诸多史事,在晚明政治文化视角下,宏观视野与微观考察...
曹循:明代京营制度新探
隆庆四年正月,阁臣赵贞吉、兵部尚书霍冀等议奏,收回戎政之印,罢总督京营戎政,改设提督总兵官三员,各管一营,“而以文职大臣一员量加职衔,俾之总理”。这将大大提高文官在京营的地位,得到穆宗允准。二月,穆宗下旨,“谓京营务重,更名协理为阅视”,命都御史曹邦辅为之。四月,提督恭顺侯吴继爵上奏称,“祖制,...
江南名士 | 王鏊:“完人”宰相的进与退
也因正德初年,刘瑾毕竟根基还未牢固,所以王鏊直言敢谏之处,刘瑾还是要忌惮几分。但随着谢迁、刘健相继罢相,内阁阁臣只剩李东阳一人,刘瑾入主司礼监,双方的实力差距开始逆转。因为内阁急需阁臣,朝廷公推王鏊入阁,刘瑾则向明武宗推荐了自己的亲信焦芳。最终明武宗为平衡两方势力,让王鏊与焦芳一同进入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