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笔记|《别了,“不列颠尼亚”》:穿越历史时刻的新闻佳作
??深刻体会本文将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相互交织的写作手法,准确理解这种手法对主题表达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新闻报道中深刻领悟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国际意义。三、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着...
20241008教学札记:《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课的教学,遗憾大于收获
两个基本问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如何体现新闻的特点的?能不能用我们总结出的“新闻的构成”来梳理这篇新闻?松散的知识性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就可以从意义的角度来将文体知识结构化了。比如,和学生一起依据文本探讨,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的关系;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客观真实为生命线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三、背景探寻1.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2.香港历史1...
高中语文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香港回归25周年!重温经典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 周末谈
文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一语双关,意味深长。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1、写作的视角以及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的写法:《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英国末任港督的告别仪式“在蒙蒙细雨”中进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
新华社的这篇新闻特写为啥能获奖(附案例分析)
新华社名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不仅会用,而且用的巧,用的妙,用活了!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这样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3.学习和体味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突破方法:这两篇新闻都是寓意深刻、情感丰富、耐人品读的名作。教学前应对新闻的特色予以充分解说,让学生有充分认识。
2019届考生注意:高考命题与教材直接关联,万不可忽视教材的温习
一、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参见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43页)二、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