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由“孝鼎”铭文还原最早的“周礼”
撰写本文前,笔者仔细阅读了“周礼”的相关书籍(1)(2),通过对原著的了解,再对照铭文解读的结果发现:当代中华民族对亡者的祭奠行为至少源自西周,传承至今依然盛行:例如在人去世后都有设灵祭奠、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用哭丧方式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每年清明上坟祭祖的风俗至今盛行不衰等等。但是,当今(百度百科)...
招魂、祭奠、吊唁,层层叠叠,古人完整的丧葬程序有多复杂?
在古文中,“敛”和“殓”是可以通用的,他们都代表收集、聚集的意思。但是,“殓”只用于殡葬用语,就是给死者穿衣后将其放进棺材里。由于古代丧礼中给死者穿衣和将尸体放进棺材中并不是在同一天内进行的,前者“给死者穿衣”这一程序叫做“小殓”,后者“将尸体放进棺材”这一程序叫做“大殓”,“大殓”又被称作“...
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汉袁安碑
人们往往在墓前建造家族祠堂,作为祭奠死者亡魂的场所,墓碑成为必不可少的道具。东汉皇帝和大臣也利用墓祭巩固豪族利益和增强豪族间的团结。据《后汉书·光武纪》记载刘秀曾主持了57次祭祀活动,其中有51次是在陵寝中举行的,并令诸功臣行上冢礼。明帝开始,举行上陵朝拜和祭祀典礼,并废止为每个祖先建立“庙”的制度,...
王阳明怎样面对瘟疫
阳明对于死者的高度的同情,使得他开始劝说童子去埋葬死者,使得他要人做了鸡煮了饭去祭奠死者,使得他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瘗旅文》。瘗,掩埋,埋葬。《瘗旅文》就是为所埋葬客死他乡之人所写作的祭文。一篇古人所写的祭祀之文,凭什么收入《古文观止》?凭什么流传千古?凭这篇祭祀的文章充满的丰富的同情心与...
舆情热点_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2月14日,江苏南京,南京市民黄先生手捧鲜花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哭墙,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罹难的爷爷奶奶。供图/CFPATM机转账可撤自2016年12月1日起,ATM机转账24小时内可撤销的新规在全国正式实施。部分网民表示支持,认为新规对于保护资金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部分网民则认为,转账资金24小时...
公祭鼎历时5月“炼成” 凸显南京元素
铭文由古文研究专家撰写,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www.e993.com)2024年11月2日。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体现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揭秘国家公祭鼎:历时5月打造 含多种南京元素
铭文由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古文研究专家撰写,经中央办公厅修改,报中央领导审定。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
公祭鼎以“楚大鼎”为原型铸造 凸显南京元素
铭文由古文研究专家撰写,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体现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降半旗,站沙场,公祭鼎……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多个“第一次”
铭文由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古文研究专家撰写,经中央办公厅修改,报中央领导审定。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