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两弹一星”亲历者 制造原子弹的燃料是他们的整个青春——访...
18岁那年,张瑞林成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迎来的“支援边疆”青年之一。那是1959年春季,这个青藏高原上的基地刚展开建设不久。许多亲历者认为,像张瑞林这样的早期建设者,遇上的是最苦的条件,干的是最累的活儿。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那个下午,“满面尘灰烟火色”的张瑞林正在...
11月5日“东风”生日|“两弹一星”三足鼎立 历史丰碑精神永存
在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邓稼先、孙家栋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和三线大山,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科技工作者,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
寻访“两弹一星”亲历者 记“两弹”装配和试验亲历者黄克骥
时隔60年,年近九旬的黄克骥仍清晰记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升腾起蘑菇云的样子:一声巨响过后,黑红色交织的火球翻转着,从远处的戈壁滩慢慢上升,腾起一个很高很大的蘑菇云。他是推着圆滚滚的“邱小姐”上场的4个人之一。“邱小姐”是这颗球形原子弹的化名。60年前,它是在中国首都和西北核基地之间高级别的保密通讯中使...
“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11月将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开展
昨天,“‘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活动启动。记者从北京海淀区获悉,“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将推出“‘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预计11月开展。今年的“‘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活动在中关村第三小学启动,“两弹一星”功勋钱三强之女钱民协,王希季之女王庆苏,杨嘉墀之女杨西,程开...
云新闻重磅AI策划②丨“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向科学进军
“两弹一星”的重要组成成为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1970年4月24日《云南日报》头版在向科学进军的道路上云南这片热土从未缺席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刘建华摄在滇池下游水系的螳螂川河畔,有一座外形并不起眼的小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水电站...
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1952年院系调整
2.23位“两弹一星”功勋没有一个“52后”1950年代,中国重要的科学技术带头人和主要贡献者,几乎都是由“52前”大学毕业的科学家创造的,这并不意外(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但按照一般的成材规律,到了六、七十年代,“52”前后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共同分享尖端的科研成果;至八、九十年代,主要在民国时代成长的科学家大都已步入老年,在最...
周光召:制造原子弹,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周光召:制造原子弹,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据央视新闻报道2024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梅贻琦:现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梅贻琦一生尽瘁教育,为中国培养出多位大师。其同事或学生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近200人;获“两弹一星”称号的功勋科学家14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0人;以及一大批享誉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家,现代国学家有一大部分都是从清华国学院走出去的。
人民日报 | 陈刚: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扬了国威、立了国基,孕育诞生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华民族挺起了精神脊梁,在人民心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这一伟大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新华网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建引领 舞动智能制造的七彩云端
????机电工程学院以“引领示范,见贤思齐”为主题,开展向中国机械振动创始人、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科学家屈维德教授学习活动,创建“维德论坛”党建品牌,每年邀请国内外的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科学家来校开展8次以上高层次系列讲座报告。????强化组织建设,带出群团工作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