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上天前 经历了他的微低重力“模拟考”
第一个实验针对天和核心舱,这也是空间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微低重力的环境下,新的重载气浮轴承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这个重量相当于20多吨重型卡车的航天器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姿态,而且没有产生任何抖动。在太空中,光学舱需要保持超高的姿态稳定和控制精度。“光学舱在太空中偏离极小的角度,就可能是谬以千里了。只...
水球“开花”!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网友:这是魔法吧
陈征介绍,在地面环境中,将泡腾片扔进水球里,就能看到气泡上浮,可在中国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因为浮力的消失,泡腾片扔进水中的产生的气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挤压,最后就会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样子,这个水球也会被气泡撑得更大,就能看到水球一点点膨胀的效果。因为空间站和地面最大的不同就是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但是...
中国空间站抬升10公里,为何动不动就搬家,接下来有大动作
空间站的轨道调整,就像是在太空中踩“油门”。空间站围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大约是每秒7.9公里,如果想把它“抬”到更高的轨道,就需要增加它的速度。通过空间站自身的推进系统,或者由飞船等外部辅助推进器提供推力,给空间站一个向前的加速力,这就像给汽车踩了一脚油门。当速度加快后,空间站会移动到更高的轨道。...
第二次太空授课顺利举行 中国空间站“大国重器”深度参与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中开展这项实验,它的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开展实验的差别很大,空间站中并未使用容器,最终结晶为圆球状,还可以往外发展,但如果在地面使用容器开展实验,受容器限制,只能往内结晶。来自中国科技馆“地面课堂”的吴老师介绍,这项实验所引出的...
微重力环境优势独特 中国空间站超高温合金材料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由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主导的超高温合金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中国空间站提供的微重力环境获得了材料的关键物理特性,实现了难熔合金微观组织结构与宏观形态的双调控。据介绍,研究团队选取的实验材料为铌合金,从2021年9月开始,样品分三批,随天舟三号、天舟四号、天舟五号货运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
无旋转的人工重力:终极空间站
哥伦比亚大学CoolWorlds实验室主任DavidKipping制作了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精彩YouTube视频(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实际上,最小尺寸的直径为数百米。舒适区非常有限。舒适的人工重力水平所以《火星救援》电影中的旋转舱是不现实的。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最佳作品是《2001年太空漫游》。影片中的空间站直径为300m,但建造这么大的空间站...
9名宇航员、1艘Starliner和零重力 新宇航员正适应空间站生活
美国东部时间周四下午1:34,"Starliner"乘员布奇-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两人均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资深宇航员)在将飞船与"和谐"号舱前端口对接后登上了轨道前哨站。两人将在前哨执行为期一周的任务,检查新飞船的系统并进行微重力研究。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周五睡了个懒觉,然后就开始了他们在空间站的第一个全天工作...
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上新:养鱼、种拟南芥、验材料
培育拟南芥:探究植物干细胞微重力影响“微重力环境调控植物干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分子网络研究”项目将以拟南芥的植物茎尖干细胞为研究对象,解析植物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中干细胞形态功能与基因表达的变化,为定向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理论支撑。据了解,该项目上行了100余粒拟南芥种子,将在空间站进行为期4周左右的培...
重磅!中国空间站将开展这一实验,探究是否存在外星生命重大谜题
然后利用这个空间站平台的这种暴露在宇宙辐射条件,加上它微重力的环境,加上它的一些其他的一些比如说像温度,这样一些比较极端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来看一下,来测试一下,看看地球上早期的这个生命能不能在它这个环境下存活。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据了解,美国航空航天局好奇号火星探测器自2012年登陆火星以来,已经多次...
国际空间站10人在轨,女航天员数量达到4名:主要来自美国
当然,到了4月初联盟MS-24号返航的日子,此次飞行乘组中的诺维茨基和瓦西列夫斯卡娅将随着返回地面,他们只在国际空间站中待两个星期左右,第三名宇航员是来自于美国的奥哈拉,届时国际空间站上就剩下五男二女7名宇航员。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各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女宇航员的占比越来越高,她们不仅仅太空飞行,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