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处息争 无讼是求”让法治在乡土中扎根——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书中分别从乡村、家族、道德、礼法等各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书中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依然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讼》一章。乡土的本色是礼俗社会,“礼”...
杨国强谈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从最早的著作《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到后来的《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再到早几年的《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以及最近出版的《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关注主题就是传统中国的士人向现代新式知识人的历史转型,也因此一直关切维系中国历史...
郁建兴等著|重构基层社会
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智慧重构基层社会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建设(2013—2023年)研究郁建兴等著ISBN:978-7-100-23149-7定价:118.00元商务印书馆2024年1月1版1次,上市仅半年即告加印。
干春松谈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多年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他最近出版的新书《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侧重对儒学与社会之间互动的独特认识,拓展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今该如何理解儒学对于当下社会与个体生活的作用,在接受《上海书评》记者专访时,干春松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儒学的主要功能是为...
《乡土中国》读后感
正因如此,费孝通先生认为用“人治”形容中国乡土社会并不准确,乡土社会也是礼俗社会,乡土社会的“礼”并非依凭个人好恶,而是在长时间的稳定不变中形成的秩序。只有理解乡土,才能理解中国,才能理解在这片土地生长的我们自身。阅读这本书后,我才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讲究长幼有序、为什么要落叶归根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习惯中...
以传统礼俗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礼俗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依照“礼”的要求去行动和生活是乡土中国的传统(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中国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步形成地缘、血缘相互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人们的交往对象也主要基于血缘和地缘的联系,以此形成一个熟人社会网络。社会中的成员注重外在的道德礼仪规范,“礼...
中华书局九月新书单_研究_横排_文学
作者通过对辞赋作品的分析,揭示宋人对“盛世”的理解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探讨北宋中期以来宋人在构建宇宙秩序与心灵秩序方面的努力,追寻耕读传家观念和乡土中国的生活范式,发掘华夷之辨观念的发展与民族精神、华夏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塑造等,这些研究在“预流”当下学术、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方面具有启发意义。
北大哲学系教授:儒学在今天还有用吗?
如果生活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和广东一带的人,应该不太同意列文森的观点,因为他们一直从礼俗的经验中感受到敬天法祖的观念。这是现实的经验性给我的刺激,还有一些当时对我而言有点遥远的讨论,比如儒学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里有关于经济的内容,就是对这个问题刺激的回应,这促使我...
农民为何重要?
三、中国文化与乡村治理文化力量不容小觑,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文化早熟、理性早启的社会,(梁漱溟,2018:31)伦理渗透于社会方方面面。在文化上,中国社会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走道德礼俗之道路。(梁漱溟,2018:309)在二十世纪的华北农村,文化网络发挥着沟通中央与地方,构建稳定内外...
侯猛|中国法律人类学的旨趣与关切
在当代中国,比较纯粹的法律人类学个案研究作品有赵旭东的《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和朱晓阳的《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但从当代人类学研究趋势来看,包括中国学术界在内,至少在研究内容上,法律人类学与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存在诸多交叉,彼此之间的研究界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