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乡村如何上“新”③ 从求高产到重优质再到多功能 一粒大米...
时下,正值新疆水稻收获之际,在阿克苏、伊宁等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温光条件,这里的水稻亩产平均达到880公斤,出产的“雪米”“软米”口感又香又糯。怎么让大米更好吃,是近年来水稻育种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自上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育成后,40多年里,消费者对大米的需求逐步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以前别人说我们‘...
从一座博物馆,感受稻田逐梦的力量
第一展厅为“稻米香万年——中国水稻历史文化陈列”,从秦朝统一度量衡用来量米的米升,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稻谷;从唐代的曲辕犁,到清代的谷印,一件件展品,呈现了中国悠久的水稻种植文化,也印证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古语,反映了湖南对于水稻种植的重视,和古人在农耕稻作领域的勤劳和智慧。第二展厅是“奇异的旅程...
804.2公斤/亩,好品种助水稻单产提升
“这是我首次种植‘品香优秱珍’。与过去种的品种比,亩产增加了200公斤,大概能多收600元。”种粮大户陈强的话语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明年我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更大的丰收。”据井研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许军介绍,瓦子坝村种有约2700亩水稻。往年,当地水稻平均亩产约550公斤。近年来,“品香优...
国士无双袁隆平:一稻济世,万家粮足;追梦不止,先生千古
1973年,他在姑苏召开的天下水稻科研集会上,正式宣布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继他在1966年宣布《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拉开水稻研讨序幕以后一次明显的成绩。时至昔日,我国的水稻产量还在不时爬升。2021年5月9日,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超优千号”超等杂交水稻,在三亚国度水稻公园树模点的终极测...
从大湾村、小岗村到利民村:对话“希望的田野”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金寨山水秀,大湾村换新装。山高水长千万里,迎来百花香……”????同样的山水,不同的时间,民谣中见证变迁——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曾经闹心的山乡环境变成了好山好水。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之父的筑梦人生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禾下乘凉梦》既是向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深切致敬,也是对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安全的时代课题的热切回应。正如本剧结尾部分袁隆平角色独白中所说,“收获是金黄的,喜悦是金黄的,我那禾下乘凉、杂交稻...
中国科学英雄形象的“自塑”路径与话语建构——评广播剧《禾下...
全剧围绕袁隆平对杂交水稻发现、磨难、突破、圆梦重要过程的讲述,巧妙地将中国科学英雄的科学实践的创造力、生命力、感召力、价值取向的公信力及其成功之“道”融入到了他成长的独特话语空间。依托袁隆平的“自塑”话语,我们听到了袁隆平科研生命的创造力来自母亲,她用通俗的中西语言对一粒好种子的讲解,让少年的袁隆平...
“中国人是我们的好朋友”——来自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
“这好比一场‘交通革命’,大大提高了运输和出行效率,切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坎昆话语真挚,“我们非常、非常感谢中国。”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数据显示,11年来,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讯网...
袁隆平扎根南繁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半个多世纪情缘让他以三亚为家
袁隆平曾说:“没有三亚的这株野生稻,就可能没有杂交水稻。”2021年5月24日,《三亚日报》记者专程赶赴长沙送别袁隆平,正巧与冯克珊同机。说起往事和送别,将袁隆平称作“袁氏神农”的冯克珊话语不多。他总是望着舷窗外面不断行走的云团,陷入沉思。从踏上三亚这片土地开始,50多年来,袁隆平好比一只勤奋的“候鸟”...
袁爷爷离开我们3年了 杂交水稻之梦永续
袁隆平生前常说的话语简洁而深刻:“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也是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真实写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吃饱饭,远离饥饿的梦想。2022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的日子。安江农校,作为他生活和工作长达37年的地方,见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