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成语,冷门而惊艳,能认识一半,就很厉害了……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本来写作“皮里春秋”,到了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母亲郑太后名叫阿春,为了避她的讳,遂改为“皮里阳秋”。皮指外表,里指内心,春秋即孔子所修的史书《春秋》。意思是表面上不作评论,内心却有所褒贬。{绠短汲深}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
成语“不三不四”,“三”和“四”是何意?《周易》早已给出答案
比如在“朝三暮四”、“三妻四妾”、“低三下四”这些成语和俗语里面,“三”和“四”两个数字早已经没有了实指的意义,而是在“泛指”数量很多。二、“不三不四”的出处据说“不三不四”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书中写到鲁智深看管菜园子时,遇到一群泼皮来闹事,于是...
18个关于“秋”的冷门成语,认识三个,请受我一拜
成语“当为秋霜,无为槛羊”比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受制于人,任人摆布。05秋月寒江释义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出处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德人天游,秋月寒江。”06春秋代序释义指一年之内四时顺序更替。出处《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07...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请注意,“指鹿为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秦朝末年,但因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相近,故也常被提及和引用。同时,这个成语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典故之一。十八、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其实包含了两个故事。悬梁讲的是孙敬的故事,他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时打瞌睡,将头发悬在房梁上,一旦低头,头皮就...
《典故里的中国史(春秋篇)》,背春秋300年历史学成语
这本《典故里的中国史(春秋篇)》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一个文章的标题都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三令五申、坐怀不乱、众叛亲离、不可向迩予取予求、表里山河、各自为政、疲于奔命、盗憎主人……看书了解了历史,通过对应的历史知识记住了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之中会脱口而出的成语,我忽然觉得好...
邯郸成语典故知多少
邯郸人或赵人在朝作官为宦(如初唐政治家、谏臣魏征、汉谏臣盖宽饶),在古赵邯郸这块土地上担任过州牧(刺史)、郡守、县令等官职,或在这里有过重要活动和影响的杰出之士(如春秋名贤段干木、战国名士鲁仲连等),他们的功业、轶闻所形成的成语典故;祖籍赵人、邯郸人(如邯郸淳﹑韩长孺)及以邯郸(包括下属县、市...
成语里的山东元素
“南橘北枳”这一成语出自《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本名晏婴,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的齐国国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凿壁偷光”的故事源自匡衡。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
“中国成语之都”邯郸,曾经的战国时期大都市|访古
“邯郸”之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言公元前546年,卫献公之弟姬专逃到晋国,“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但实际上邯郸建城可能比此记载更早。邯郸之名最早的字源“甘”在商代武丁时候的甲骨文上就已经出现了。“甘”即甘山,也就是今天邯郸城西的邯山。
这里好多成语,竟还变成了画...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晋文公重耳为信守当年对楚成王的诺言,主动退让九十里,最终晋军还是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该成语后常用于比喻以退让避免冲突。老马识途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该成语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
18个冷门成语,用对了一半,你就是牛人
然而,在这庞大的数字中,我们平时常用的只有几百个,甚至多的时候也就是几千个。有许多成语,我们甚至闻所未闻,更无从知晓其深刻含义。为了拓宽大家的语言视野,诗词君特意整理了18个相对冷门的成语,只要你认识一半,那么你就可以自居为成语达人。不信?那就来试试吧!木人石心:挑战意志的坚定之路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