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诺奖揭晓,一个冷门而主流的选择??
韩江的原文所使用的语言是非常简洁的,词语几乎不带任何修饰,效果非常直接清晰。而译者黛博拉·史密斯在翻译的过程中,给每个句子都加上了大量的修饰词和副词。另一位完全不懂韩语的美国评论家蒂姆·帕克斯在《纽约书评》上撰写的文章里也曾发现这个问题,他评论韩江的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感觉其中的用词非常古怪,书中...
如此城市 | 从城隍庙看中国城市生活的神圣与世俗
郁喆隽:从学术角度来看,"祛魅"一词源自马克思·韦伯,原指宗教改革中巫术成分的消退,特指圣餐中神圣性的丧失。然而,"祛魅"在当今社会的流行,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宗教含义,更多地被赋予了时代性解读。它象征着在科技高度发达、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对于神圣性、超越性的质疑和消解。圣餐(TheLord'sSupp...
新发现的冯沅君博士学位论文《词的技法和历史》
冯沅君认为,苏轼在词中描述所有能给予他灵感的内容,也把一些散文的表达引入他的词中,其风格是豪迈、刚毅、充满力量的,他的作品是他正直而坚定的性格的反映,“读者们被某种美所吸引,但不是世俗的女性之美,而是高山之美,大河之美,一种在其他的词人身上找不到的美”。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是苏派的继...
礼乐文明的精神: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曲阜师范大学张帅老师在评议中指出,曹老师的关注点非常有新意,与以往对明代礼学的价值的相对疏忽相比,曹老师对明代礼学成果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这对于中国礼学发展史的梳理以及“三礼学”学科在学理上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刘柏宏老师报告的题目为《陈澔〈礼记集说〉与朱子——兼释“坦明之...
中国人最欠缺的死亡教育,是时候补上了
伊壁鸠鲁深感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提出“死亡与我们不共时空”的解脱之说——我们在时,死亡不在;死亡降临时,我们已不在。所以我们无需恐惧。卢克莱修也随声附和:“对于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相对而言,斯多葛学派的死亡意识比较坦荡。既然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恐惧、痛苦、抗拒就都是徒劳,不如坦然、爽快...
山东省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②江陵府:在今湖北省荆州市(www.e993.com)2024年11月4日。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③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④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⑤庸讵:也作“庸遽”,岂,难道。⑥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徽省黄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高明勇对话孙江(中):对过去有多执着,对当下就有多冷漠
高明勇:这样的话,这几个词汇之间的关系就相对清晰多了。我日常与出版界交流较多,观察过去近二三十年的出版界,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书名里的高频词,如常识、思维、等高频词的出现,其实也与社会观念水位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孙江:从大的方面说,八十年代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去高度政治化的社会,才有可能使反映...
催婚、尬聊、躲亲戚……古人听了直摇头︱澎湃问吧春节篇①
大学教育走向职业化,我们整个教育过程中对于“自我、价值、幸福”的引导是缺失的;理想之爱的幻灭,生活陷入日常和世俗;道德变成一个遥远的词语,甚至让人不敢谈论;物质主义横行,幸福与物质划上了强绑定。这一切在加强着我们的空虚,让当下的生活变得艰难,让青年人苦闷不已。
2024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尽()(2)岁()(3)尝()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期年之后,墨气尚浮。(2)若是其神也!11.本文借龙仲房学画梅花的故事论学,启示后人。请你把得到的启示概括为一句话,赠送给求学道路上的同学以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