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解法典时代的立法模式变革与反思
中国古代自秦以来皆采用“刑主民次”的法制模式,历代律典主要是刑事法律,包括大量“有罪化的民商事违法行为条款,仍是刑事法,不是民事法”,呈现以刑为主的诸法合体面貌。近代以来,受社会结构公私分化及西学东渐等影响,在宪法之下划分出了民事、行政、刑事三大法律部门,形成了以民事、行政、刑事基本法律为中心的“...
CSSCI集刊 |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总第40辑要目
最新出版的第40辑以“禹域内外:法律的理论、制度与实践”为主题,设有“主题研讨”“理论评述”“实证研究”“争鸣”四个栏目,共收录12篇论文,围绕清末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引入、央地视域下地方行政许可设定权的分配、RCEP投资规则与国际投资治理的新发展、法律规范性的理论谱系、平台合作治理与用户的主体性建构、检察听...
纸面上的统一:传统中国状纸的近代变革
法部与大理院在《试办诉讼状纸简明章程》的第3条将诉状分为五类:一是刑事诉状,“凡刑事原告于第一审审判厅呈诉者用之”;二是民事诉状,“凡民事原告于第一审审判厅呈诉者用之”;三是辩诉状,“凡民事被告、刑事被告于各审判厅呈诉者用之”;四是上诉状,“不论民事刑事、控诉上告或抗告者用之”;五是委任...
新中国75华诞 法学理论研究回眸与展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刑法...
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制工作新征程后,中国刑法学者在前期对苏联刑法体系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法律实际展开对诸多具有中国特色刑法学问题的讨论,如刑法中“但书”问题、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关系、刑事责任、刑事法律关系、单位犯罪,等等。其中,有些问题是由于我国特殊的法律制度需要刑法学给予必要的理论支持,例...
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刑法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对刑事法律关系的研究也颇为火热。这一概念也是法理学“法律关系”理论在刑法学中的延伸,它对解决不同部门法的界分,认识刑法的公法属性以及解决“民刑交叉”“行刑关系”程序问题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国刑法学的复苏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进是同步的。在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刑法学界也...
古代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制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古代法律采取了宽宥、体恤未成年人的恤幼原则,对未成年人进行倾斜性保护(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具体体现在刑事责任年龄、刑罚以及讯问等方面。如《唐律疏议》结合具体情况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处罚,轻重有别,避免了机械化、简单化,兼顾“内圣外王”与“德政礼教”,树立了立法标杆。此外,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承受能力,在...
精品教材|法学e系列-搭乘e时代的高速科技列车
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民法立法一直是“补课”作业,立法部门和民法学术界对西方法律及其法律学说抱着学习心态,但民法研究中也有对本土司法实务的理论总结。而对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及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民法典》的公布只能是一个新起点和新时代的开端,民法理论向何处去,需要...
万毅:法典化时代的刑事诉讼法变革
从立法体系结构看,总则统揽全法,分则依照刑事诉讼进程次第规定立案、侦查、起诉、提起公诉、审判和执行各诉讼流程,体系连贯、逻辑合理。这种“总则——分则”的“总分”式立法体例结构,与德国、日本等域外成文法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典的立法体例相当近似,依稀可辨我国自清末以来历次刑事诉讼法制变革的残影。
《大清律例》的1810年:中西法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对话
自1810年《大清律例》英译本出版以后,欧美学者对中国的法律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研究,大致呈现两大特征:一个特征是,鸦片战争前在中国沿海地区,外国的水手、商人和中国人时有冲突,这段时间主要会发生涉及外国人的刑事案件,所以欧美人主要关注的是《大清律例》中有关刑事的规定。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在法律史研究中破除西方中心论——访著名法学家张晋藩先生
张晋藩:西方学者接触到的中国法制史,主要是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刑法典,而不是浩如烟海的年代久远的中国法制历史,作为刑法典一直到《大清律例》,其框架结构都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有些民事案件虽不免于刑责,但这种案件多半是民事附带刑事,不能由此得出中国古代民法都按刑法处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