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经典
《最后的礼物》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最后的礼物》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于2011年的作品。作者首次聚焦于移民后代,续写漂泊异乡者的孤独与挣扎,完美诠释何谓“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他乡”。一天,远在麻烦开始之前,他一句话都没有跟人说就悄悄...
活动·回顾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很幸运我摆脱了获奖“魔咒”
“获奖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作品会被更多人知道,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我也有机会去接触全世界不同的读者。就像此刻,这就是我为什么在这里的理由。”昨天(3月7日下午)的上海思南文学之家“站”无虚席,甚至有外地读者连夜“追星”只为一睹文学偶像风采——现居英国的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春寒料峭的三...
人物|古尔纳: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即使此前你多次看过他的照片与视频,也不会把他跟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联系在一起。要等到他换上浅蓝的西装、紫色衬衫,站在演讲台后面,右手扶住台子的立沿,默默注视观众们时,你才能确认,这个老人是古尔纳。古尔纳来了。九天里,在上海、宁波、北京,他发表演讲,跟...
诺奖得主古尔纳:一场持续探讨故乡和他乡的旅程
3月的一个早晨,76岁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步入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他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内陈设的作家书房展和名家手稿展,之后又回答了一群青年写作者好奇的问题。如是这般与中国文学的密集邂逅,贯穿了古尔纳将近10天的“中国行”。从纸间走到面前,古尔纳与夫人所到之处,...
阅读古尔纳
阅读古尔纳3月,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首次访问中国,行程9天,“出圈了”。古尔纳在上海、宁波、北京展开多场文学与文化交流活动。在演讲中,他多次提到自己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他与莫言、格非、孙甘露等中国作家交流;首次走进网络直播间,与董宇辉聊写作、人生与阅读,直播间最高同时在线人数逾...
古尔纳:非常喜欢莫言《红高粱家族》丰富的语言描写和叙事方式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Gurnah,1948—)生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现任教于英国肯特大学(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著有《离别记忆》(MemoryofDepature,1987)、《天堂》(Paradise,1994)、《海边》(BytheSea,2001)、《抛弃》(Desertion,2005)、《最后的礼物》(TheLastGift,2011)等十部长篇小说。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Offic...
古尔纳与董宇辉直播,售出古尔纳作品第一辑11万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沈杰群)3月12日晚20点,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和董宇辉完成了一场关于人生、阅读和写作的精彩对话。这是他此次中国行的最后一场交流活动,也是他第一次参与网络直播。
古尔纳的十部长篇小说: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作为难民移居英国并求学,最终在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
诺奖得主古尔纳的黑暗之心,不堪回首的家园为何引发乡愁
不得不说,我感觉我没读过几本比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Gurnah)1987年的处女作《离别的记忆》(MemoriesofDeparture)更残暴的小说。甚至他对残暴的轻描淡写一度让我感到不适。小说开始的短短几页里,第一人称叙事的主人公哈桑已经描述了自己4岁时就被6岁的哥哥频繁强奸,这位...
诺奖得主古尔纳今日抵沪!未来将在三地举行多场文学与文化交流
今天上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携太太抵沪,开启了上海、宁波和北京的首次中国之行。上海是古尔纳中国之行的首站。根据行程安排,在上海,古尔纳将在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与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对谈,在思南公馆的思南文学之家与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对谈,在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行作品诵读签售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