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科普 | 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叫黍子,以淡黄色为多;磨米...
极简科普|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叫黍子,以淡黄色为多;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糜子、夏小米等黍子为黄色小圆颗粒,粒径大于粟米。粟和黍的植株又称为禾或苗。从现今全球主粮作物来看,粟黍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已远不如大米和小麦,甚至落后于后起之秀——玉米,但在历史上,粟和黍也曾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植物考古学家赵志军:追寻“三星堆人吃什么?”,万年农业起源“浮...
“做植物考古的已经开始趋于饱和了”,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赵志军说,“我担任多个与考古相关学术刊物的编委。近些年因植物考古投的稿子太多了,有些刊物的编辑已经开始向我抱怨。”本世纪初,在中国考古学界做植物考古的学者一只手数得过来,只有5个人。如今已有二三百人,...
【植物界全系列】黍亚科—黍族(四):黍
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叫黍子,生长期短,耐寒、耐旱、耐贫瘠;籽实叫黍,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为黄色小圆颗粒,直径大于粟米(即北方俗称的小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①植物学史中国栽培黍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籽实灰化样品的定年测试,发现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种...
考古2023|科技考古:科技赋能,考古新知
东北地区,孙永刚等对辽宁建平水泉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农作物组合以粟黍为主,另有少量大豆,对黑龙江洪河遗址植物考古的研究则发现了昂昂溪文化时期的粟、黍、小麦、大麦这四种农作物。其中,洪河遗址黍的碳十四年代校正结果是距今4286-4084年,这为讨论粟黍北向传播提供了重要证据。西北地区,郭荣臻对青海...
考古2023|科技考古:科技赋能,考古新知_腾讯新闻
其中,聂墩遗址小麦的重要性较高、稻米和粟作为补充,孙家村遗址整体上稻米的重要性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王晓静等在江苏仪征联营汉墓M77随葬的植物遗存中分别发现了数万粒稻米、粟、大麻、豆科及一些黍子,这些农作物与墓葬出土木牍墨书恰可对应。随着发表资料的增多,中原地区早期农业的发展过程逐渐清晰。钟华等结合双...
4000年前的“天下第一碗面条”:一场大地震和大洪水的见证
接着通过与西北地区常见的大麦、青裸、小麦、小米、高粱、燕麦、谷子、黍子、狗尾草等近80多种植物果实中植硅体形状进行比照,发现这两种植硅体的形状与小米和黍子非常吻合(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由此判断条状物层里保存有大量的粟和黍子的典型壳体植硅体颗粒,壳体植硅体的含量,每克样品中高达近10万粒。为进一步验证,又选择进行淀粉...
良食研究 | 美索美洲干旱走廊中的玉米人
因为社区成员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种植黍子,所以粮食系统中的主要热量来源,玉米和豆类也是最大的家庭开支。总体而言,接受调查的社区估计,当地生产的粮食约占家庭需求的一半,其余一半则通过购买或易货贸易获得。家庭生产的大部分粮食被消耗掉(平均95%),但约5%的收成被保留下来,要么卖到市场上,要么用来交换和交...
黍子情怀
黍子是一种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它主要生长在北方,能耐干旱,是可以在贫瘠地块种植的产量不高的一种小杂粮。由于产量较低,过去农民种植黍子,最主要的用途是扎笤帚、用黍米面蒸“黏黏糕”。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台碾子,我们家一直在这台碾上碾粮食,我和弟弟或妹妹曾围着这台碾转过无数圈,用的都是黍子苗儿笤帚。
黍子的基因组研究取得进展
黍子的基因组研究取得进展多倍化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反复发生,呈现出多倍体化-二倍体化的循环模式,所有被子植物至少经历了一次多倍化事件。多倍体形成之后,通常会迅速进入二倍体化的过程,最终演变成二倍体。多倍化后的基因组休克和二倍化可能导致亚基因组优势,即显性基因组保留更多的祖先基因并显示更高的同源基因表达。
植物学家的锅 | 从五谷开始,看中国主食如何演变
高粱、小麦、狗尾草这样的植物走了另外一条路线,就是以数量取胜,先填饱动物的肚子,再伺机传播后代,这种繁殖策略叫R对策,也叫数量对策。一个高粱穗上有上千粒种子,而一株狗尾巴草可以产生的种子数量高达8万粒。即便被动物吃下一部分种子,总有一些种子会幸存下来。虽然每一粒种子储藏的能量很少,但是众多籽粒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