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经典】让孩子的童年“有所爱”
高洪波:在我看来,“有所爱”的童年是一种理想的童年。“爱”不仅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重要主题,也是儿童文学的永恒母题。这里所说的“有所爱”,不局限于人或者事物,也可以是爱自然、爱家乡、爱观察、爱思考。如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的观点,“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
读袁凌《在别处》:当所有的鸟都忙着觅食时,只有这只鸟在忙着唱歌
昆德拉说,“只有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即将来临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说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确实,人生除过死没有大事,日常生活都是各种庸常小事,生活就是应付这些琐事。很多人常常把琐事当成大事,结果...
当年十部前苏联老电影,每一部都是不朽的经典,你看过几部呢?
首先是《列宁在1918》。尽管这部作品拍摄于1938年,时间略显久远,但它的影响力至今犹存。其中的经典台词如“总会有面包,总会有牛奶”,以及“列宁同志已经不再咳嗽,也不再发烧了!”都源自于此片。影片讲述了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对外国干预和内部饥荒的困境。列宁决定从富农中征收粮食以解决危机,同时,反...
翻启时光扉页,探寻“旧书”里的“新知” | 北京实体书店活动预告...
《童年》这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故事。书中所描写的是高尔基本人真实的经历吗?在小说中,高尔基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痛苦和磨难,能给人的成长带来哪些意义?本周六,MPK黑胶书店将邀请嘉宾为大家分享经典名著《童年》,带着以上疑问,一起走进高尔基笔下的...
初中老师爸爸: 比起儿子的语文成绩, 小高年级这件事更重要!
告别童话、幻想类读物,开启经典阅读,我最初选择了高尔基的《童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以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些书真的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孩子阅读,阅读时不会有什么难度,尤其是对于有过大量文字阅读的孩子。我选择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价值阅读系列中的...
这本书当年人手一本,你家还有吗?
也知道大名鼎鼎的苏联作家高尔基《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这是一本很多中国人...
春节阅推荐|高尔基的《童年》,家庭矛盾这件事,似乎没出路可言
第一,大多数家庭矛盾中,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最让我觉得,宅斗没有出路的是外公这个人物。而家庭矛盾的核心,并不单纯是人与人相处不了,家庭仍然是有权利结构的。而这种权利结构,很难撼动。外公是这个底层家庭的权威者,动不动就大孩子。阿廖沙的表哥烤热了工作用的顶针,被脱了裤子绑在板凳上打。而3岁的...
高尔基《童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赢回来
于是,高尔基记录下了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为大背景,自己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在《童年》这本书中,高尔基化身为主人公阿廖沙,在尘世之间,艰难生存,苦中作乐。生在一个残缺的家庭,处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人就应该无可救药地沉沦下去吗?阿廖沙用自己的经历,传递给人们的答案,掷地有声:...
读高尔基《童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完全可以靠自己赢回来!
在《童年》这本书中,高尔基化身为主人公阿廖沙,在尘世之间,艰难生存,苦中作乐。生在一个残缺的家庭,处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人就应该无可救药地沉沦下去吗?高尔基笔下阿廖沙用自己的经历,传递给人们的答案,掷地有声:我们无法选择怎样的出身,但却可以选择怎样去生活。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完全可以靠自己赢回来。
作者专访 | 肖复兴:在这部小说里,我的童年生活和情感心绪得到一次...
前辈作家叶圣陶老先生当年谈到如何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在电影场中,往往会有一些人为了电影中生离死别的场面掉眼泪,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不过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反而对于其中的某些景物的一个特写、某个角色的一个动作点头赞赏不已。”叶圣陶先生讲的这两种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