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养生”与“文学”的互动
????晚清时的桐城派名士姚永概亦晓医术,在日记中记录了阅读养生的体会,甲申年(1884)四月二十七日:????……近来昏气太重,功课疏散,此身荡荡如无归着。回忆癸未冬日虽专习制艺,而心颇定,间看名儒语录数页,便觉意味深长,浩然无际,今此乐不尝者年余矣。主人翁昏昏愦愦,能无惧耶?予尝秋冬凉冷觉心定气...
桐城派,中国清代文坛的一颗明珠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崛起于清初,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文派以城为名,以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的籍贯均为江南安庆府桐城(包括今安徽省县级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及安庆市宜秀区一带)得名,其四人被称为桐城派“四祖”。桐城派统领清代文坛200余年,这也使得素有“...
2024年5月《赤子》杂志封面人物:“非遗之美”创始人姚泽民
方、刘、姚被称为桐城派“三祖”,此三人皆出自枞阳,所谓“桐城出名、枞阳出人”,枞阳的文风丝毫不在桐城之下!姚泽民的出生地——枞阳县钱桥镇,这里毗邻“美学大家”——朱光潜故居——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离“中国第一文山”——浮山,也是近在咫尺。浮山483块摩崖石刻,是姚泽民小学时代经常前往的地方。在...
日记探微|陈曾寿日记“褶皱”里的桐城派
促使陈曾寿对桐城派整体观感变化的主因,并非“桐城义法”或是桐城派文章的文学魅力,而在于他所交往的马其昶等桐城派人物的品行与人格魅力。以往的桐城派研究,研究者过于看重桐城派文章学术,对派别人物的人格魅力无疑有些忽视。如欲更好地测度桐城派的影响力,则在桐城派文章之外,研究者更要留意桐城派人物的个人...
【皖韵新识】桐城派三祖画像的故事
提起清代的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今日几乎家喻户晓,且他们的经典形象,也因当代人曾为其画像而深入人心。如方苞的面容清瘦,深沉内敛,坚毅决断;如刘大櫆的高大魁梧,美髯飘飘,豪放豁达;如姚鼐的貌清而癯,神采秀越,风仪闲远。但你可知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面世、已经流传了近四十年的桐城派三祖经典画像,作者...
魏秀月作词《龙眠觉醒之歌》| 2024龙年向中国文都桐城献礼 !
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文派以城为名,以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的籍贯均为江南安庆府桐城(包括今安徽省县级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及安庆市宜秀区一带)得名,桐城派统领清代文坛200余年,这也使得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桐城获得了“文都”的...
从明清到近代,长三角地区涌现了哪些文学名家与流派
综合来看,以云间词派的影响和实力为大。一方面,因陈子龙挽明词衰败之颓势,登坛一呼,遂成“近三百年清词中兴之主”;另一方面,又因其他各词派的领袖人物早年都受过云间词派的影响,如陈维崧、毛先舒曾拜陈子龙为师。桐城派与常州词派崛起——清以后,长三角地区的文学阵容依然强大。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就曾感叹:“精...
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光明日报-光明网
桐城派共同体的三百年历程,就是无数个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一些标志性人物,贡献突出。在其创立初期,方姚为旗手,特别是姚鼐,接续前贤,构建文统谱系,培育弟子门人,编纂《古文辞类纂》,为桐城派开疆辟土。其后曾国藩崛起中原,服膺姚鼐,援引湘乡,光大桐城,把桐城派推向全国。清末民国,马其昶与姚永朴兄弟诸人,虽也燃...
百余位专家学者为桐城派文化发展把脉支招
计75万字。另悉,桐城派代表性人物——吴汝纶纪念馆开馆仪式29日在桐城中学举行。该纪念馆由桐城中学粤港澳大湾区校友办捐资兴建。吴汝纶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光绪二十八年,吴汝纶率队出访日本,考察学制,学成归国后,回到故乡创办了桐城学堂。(完)
尧育飞读《编织的艺术》︱萧穆的“双城经验”与近代桐城派研究断想
此前,王达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桐城派》(安徽大学出版社,2020)一书对中国现代化中桐城派的人物群像有宏观的勾勒,不过该书着墨较多者在重要历史人物如曾国藩、徐世昌等,也稍侧重于北方桐城派人物。而《编织的艺术》则另辟蹊径,以近乎“工笔”之力深描一位南方的“小读书人”萧穆在中国现代化初期的人生轨迹。